引
在人生轨迹中,我简要描述过高中时期最热爱的项目:算法竞赛;同时,我也提到了刚进入大学一个学期之后,我就放弃了这一热爱的项目。或有些许遗憾,但这是我深思熟虑之后作出的决定。
俗话说,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算法是我所热爱的事物,我理应会坚持下去,为何我会选择放弃呢?
我复盘了整个高中生涯,得出了一个结论:**其实我当时是误以为我热爱算法。**或者详细一点说,我热爱的从来都是写代码而不是算法,热爱的是通过自己双手去实现自己的脑中所想的东西,而不是在一堆限制中用仅有的那么一两种方法去做题目。
接触算法
在人生轨迹中,我说,我是因为看到创新班的大佬们想搞竞赛,我也便想涉足一下竞赛圈子。现在看来,我当时其实是为了能在大佬中证明自己的能力,才去接触算法的,因为他们都太过锋芒毕露了。
大佬们有自己的圈子,他们很能聊到一起。而我只是靠运气考入了创新班,初中时候在学校也没有过多社交,不论在什么场合,都显得与他们格格不入。在初中,我在班里是数学和计算机之最的存在,直到我考上了创新班,我才发现我是井底之蛙的存在。当我跳出那口井,见识到山外之山后,我其实很孤独,很寂寞。
当时创新班的班主任说,要耐得住寂寞才能有成果。但站在现在去看,这句话我不太认同。应当是沉稳才能有成果。耐得住寂寞确实能获得一定成果,但是这些所谓的成果大多是书本上的死知识,在寂寞中学到的知识基本是脱离群体、脱离实际、没有用的。这和在沉稳中得到的成果是不一样的,因为沉稳的同时有和他人交流;有对社会实际问题的分析;有在纷繁的世界中不迷失自己方向的定力;有将复杂的愿望巧妙分解为简单目标的能力。
当然,话说回来,高中是以分数为王的,班主任的这句话在当时环境下也不能算错。
我当时十分想进入大佬的社交圈。但是那时候我比较天真,就因为旁听了大佬们的一次有关竞赛的讨论,我便真的去学习竞赛了,因为那时候的我太需要别人的认可了。
在机缘巧合下,我开始接触了和计算机最接近的竞赛——算法竞赛。
热爱算法
初次接触算法竞赛,当我看到熟悉的代码时,我立刻被吸引住了。在引中,我讲到我实际热爱的是写代码,但是那时候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,我只知道这是我能擅长的项目,这是能证明自己能力的途径,那这就是我热爱的。
就这样,这个「误以为的热爱」充实着我整个高中。
误以为的热爱
直到现在,我也没有对这段「误以为的热爱」感到后悔。相反,可以说是日久生情吧,我对算法产生了感情。而且这段经历也对我的人生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,并成为了我人生的一部分。只是后来去回想的时候感到些许遗憾罢了。
学习算法的过程中,我经历了「越往后学越觉得自己无知」的学习历程,体会了「想放弃,但是又特别想钻研」的矛盾心理。**我学会了谦虚,学会了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他人的需求,学会了放下身段。**那些经历让我受益匪浅。算法也让我拓宽了交际圈,结识了很多大佬。
再见,算法
进入大学之后,我本想继续钻研算法,但我明显感觉力不从心了。最明显的一点,我的数学知识无法跟上算法的进一步的需求了。更何况那些大佬都是从小学时候就开始接触算法,时间 / 年龄带来的 buff 我根本追不上。后来我加入了电子相关的社团,学习了单片机,那时我才恍然大悟,**我热爱的从来都是编程,而不是算法。**相比算法,我更喜欢去解决实际问题。深思熟虑后,我决定放弃了继续钻研算法的念想。
「胜者思维」
放弃算法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,就是我从小养成的「胜者思维」。
说详细点,因为我从小接触编程,所以在我生活的小县城里,在同龄人中可以说是鹤立鸡群,这让我总是会有一种优越感。即使我的水平不够,那也是同龄人中的 NO.1 。学校内遇到的各种计算机上的问题都会来找我,我也总是会自以为是地觉得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。但是现实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打脸。每当遇到有和我技能重合的人,我就会担心,害怕他会挑战到我在这些方面的存在。直到我观察之后确定他的技能不如我,我才会放心。我把当年这种病态的思维叫做「胜者思维」。
因此我十分感谢算法将我从井底带出并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,让我跳出了「胜者思维」,使我能够接触许多圈子,与各路大佬交流。
到了大学之后,我转向了单片机以及飞控方向,相对来说我在这些领域内更有优势,可以用自己的技术换得一定的地位。可是仔细回想一下,我依旧是为了能够在一个小范围内获得前列才如此选择,我真的跳出「胜者思维」了吗?
有时候遇到一些小朋友,喜欢半瓶水就叮当响,很多时候蛮不讲理。很多时候我们会讨厌这些小朋友,但是我想,可能这就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吧。我们可以适当包容一下这些孩子,或许他们长大一点就会明白,就会成熟。
结语
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,热爱的事物亦是如此。但是由于一个人在不同一时期的阅历和观念不同,可能会产生一些「误以为的热爱」。虽然最终会因此感到遗憾,但是它也会影响一个人一生中的抉择,决定一个人的成长方向。
没有遗憾,又怎么叫做人生呢。